泉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泉州大学

[切换城市]
泉州站> 泉州教育> 泉州大学> 华侨大学信息

华侨大学

英文名:Huaqiao University 简称:“华大”,“HQU” 所在地:泉州 院校代码:10385 类型:综合类

中央部直属高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省重点建设大学省高水平大学
  • 华侨大学师资怎么样, 华侨大学师资好不好

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2537名,其中专任教师 1434名,高级职称人员68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6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14%。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 项目入选者1名、“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文教类)项目入选者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百名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3人,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4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34人 。学校聘请了麦克·法登(Daniel L.Mc Fadden)、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s)、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厄温·内尔(Erwin Neher)、杨振宁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饶宗颐、卢秉恒、金庸、李君如、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龙永图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 庄善裕
  • 姓名:庄善裕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法学院  当代民商法学家。福建泉州人。195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庄善裕(1936-)   当代民商法学家。福建泉州人。195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毕业于上海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班。1958年以后曾在吉林地质专科学校任教。1978年以来在华侨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教务处副处长、法律系主任等职,曾任华侨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调解中心顾问、福建省律师协会理事、福建省法学会理事、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和福建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曾讲授民商法、香港商事法律概论、国际商事诉讼与仲裁,比较法学、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通论等课程。并曾赴菲律宾和日本讲授中国外资法。与他人合著有《利用直接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中的法律问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我国大陆与台湾财产权制度比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担任《诉讼法大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副主编。在菲律宾和福建发表了《中国对外资的法律保护和优惠政策》、《商品流通领域中的法律控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华侨房屋不受侵犯》、《让外国投资者放心》和《对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法律保护》等论文。目前正在主编高等法律院校的《台港澳法律概论》,撰写《我国大陆与台湾债权制度比较》(合著)。
  • 张国安
  • 姓名:张国安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法学院  研究方向:法律史学、民商法史、英美法  张国安,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历史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法学博士。1985年至2004年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任教,一直从事法律史学和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2001年被遴选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2004年9月调入华侨大学法学院工作。现任华侨大学法学院基础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法律史学、民商法史、英美法  教授课程: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世界史 研究生:罗马法专题、外国法制史专题、西方民主史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  学术兼职: 全国中国法律史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法学会会员、泉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科研项目:  (1)《列宁的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年,主持;  (2)《中国古代廉政法制研究》,国务院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年,主持;  (3)《列宁的文化思想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3年,主持;  (4)《西方文官制度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997年,主持;  (5)《官与民:中国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研究》,曾宪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子课题,2005年,参与;  (6)《海峡西岸行业信用文化调查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7年,参与;  (7)《法律适用中逻辑问题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4年,参与;  (8)《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1991年,参与;  (9)《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1994年,参与;  主要著述:  (1)《中国法制史》,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法制史》,第一编著者,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3)《外国法制史》,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史略》(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版1993年版  (5)《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史》(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版1995年版;  (6)《雅尔塔体系的崩溃》,副主编,东方出版社版1998年版;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参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版1999年版;  (8)《苏德关系简史》(合著),东方出版社版1997年版。  主要论文:  (1)《On the Civil Servants Merit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Modern Use for Reference》,《Chinese Legal Science》,Volume 2008;  (2)《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法学评论》(中文核心)2009年第2期;  (3)《列宁的司法独立思想初探》,《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  (4)《论列宁法治思想中的法理观》,《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2期;  (5)《列宁法制反腐败思想初探》,《学术论坛》(中文核心)2006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收转;  (6)《列宁党法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社会主义研究》(中文核心)2008年第1期;  (7)《制度反腐:列宁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核心解读》,《江汉论坛》(中文核心)2006年第6期;  (8)《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党法关系问题的探索》,《学术论坛》(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  (9)《试论列宁的党法关系理论》,《理论学刊》(中文核心),2007年第2期;  (10)《论列宁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理论探讨》(中文核心)2007年第6期;  (11)《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第二座里程碑 ——列宁的人权思想研究》,《理论探讨》(中文核心)2009年第2期;  (12)《论中国古代文官考绩制度及其现代借鉴》,《行政与法》2008年12期;  (13)《论列宁的从严治党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理论与改革》(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  (14)《列宁宪政思想初探》,《理论与改革》(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  (15)《列宁的党法关系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湖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8年第1期;  (16)《论列宁法律权威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7年第1期;  (17)《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8)《列宁宪政思想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9)《列宁论反腐败的法律对策》,《南都学坛》,2007年第2期;  (20)《列宁刑法思想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1)《列宁论反对官僚主义的法律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2)《江泽民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文核心),2007年第4期;
  • 蔡振翔
  • 姓名:蔡振翔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以及国际关系  蔡振翔,1960年1月26日出生,台湾高雄人。现任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陆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各地发表《竹林名士交游考》、《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陈寅恪》、《现代中国社会的脱胎换骨》、《论实行民主制度的不得已性》、《读〈藏书纪事诗〉》、《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也谈中国海外移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问题》、《近年来台湾侨务政策特点的回顾与前瞻》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出版《竹林名士与陈寅恪》等学术著作四部。  一、教学工作  1、曾经主讲的主要课程  《中国通史》(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代史》(本科生课程)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本科生课程)  《海外华侨华人史》(本科生课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本科生课程)  《二十世纪国学大师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硕士研究生课程)  2、现在主讲的主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生课程)  《史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现代台湾专题》(硕士研究生课程)  《华侨华人专题》(博士研究生课程)  二、研究工作  1、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  《山阳馆丛稿》(独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竹林名士与陈寅恪》(独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华侨华人论文选编》(主编)  台海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2、已经发表的主要论文  《陈寅恪和他的〈文集〉》  《历史教学》1984年第8期。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  《中国文化之谜》第1辑,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释杨坚废勇立广事》  《威斯莱短期大学学报》第9号,昭和61年(1986年)3月出版。  《〈中国殖民史〉简论》  《华侨史研究论文集》第1辑。  《郑氏集团与海外华侨》  《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台湾研究》1993年第1期。  《欧洲华侨与“五卅”运动及省港罢工》  《八桂侨史》1990年第1期。  《四十年代末去台的大陆学者》  《侨声》1990年第4期。  《十七至十八世纪巴达维亚华侨的蔗糖业》  《八桂侨史》1991年第1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中外文化新视野》 ,黄山书社1991年5月出版。  《评台湾华侨协会总会主办的〈各国华侨概况〉丛书》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竹林名士交游考》  《求索》1993年第1期。  《三信学报》第6期(台湾三信家商创校四十周年特刊),1998年4月出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陈寅恪》  《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社会科学动态》1994年3—4期转载。  《简谈清代私人藏书楼的衰落》  《贵图学刊》1993年第1期。  《读〈藏书纪事诗〉》  《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6期增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  《海峡两岸高等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比较研究》(与他人合作)  《台湾研究》1994年第4期。  《高等教育》1995年第2期转载。  《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转型问题》  《八桂侨史》1994年第4期。  《海外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简谈台湾侨务工作的几个问题》  《台情·盟讯》1995年第6期  《旅日朝鲜侨民的民族教育情况》(译文)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中国古代高僧出国问题初探》  《宗教》1996年第3—4期。  《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胡适、李敖与台湾的中西文化论战》  《山阳馆丛稿》,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关于基础文科研究成果的评价问题》  《山阳馆丛稿》,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海外华人文化教育问题刍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东北亚华侨教育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  《八桂侨史》1998年第4期。  《关于华文教学的三个问题》
  • 许少波
  • 姓名:许少波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法学院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  许少波,男,汉民族,中共党员,1964年12月生。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200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师从李浩),1999-2001年攻读河南大学诉讼法专业硕士学位(师从章武生),1983-1987年在河南大学学习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3-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师从江伟)。现为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华侨大学法学院学科带头人,民商法学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兼任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福建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  发表论文  论文(权威及核心期刊)  1.《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及其扩大化》(2.7万字),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独著;  2.《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以法院为中心的分析》(25万字),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2009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8月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3.《论诉讼调解瑕疵之救济》(2万字),载《法学》2007年第4期,独著;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于2009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成果(2007至2008年度论文类)二等奖;  4.《社会转型的司法 还是司法变革的政策——对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实践的考察》(1.7万字),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独著;  5.《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1.6万字),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独著;  6.《论民事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之转换》(1.2万字),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独著;  7.《法院调解的目的论》(1.5万字),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独著;  8.《论否定性法律后果的立法设置——以救济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为主的考察》(1.4万字),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独著;  9.《台湾地区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1.1万字),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2期,独著;  10.《关于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立法建议》(0.6万字),载《人民司法》2007年第7期,独著;  11.20.《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的审理范围》(0.7万字),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8期,独著;  12.《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律救济》(1.7万字),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期,独著;  13.《法律教育的困惑与现实性选择》(0.6万字),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10期,独著;  14《法国证据保全制度初探》(1.3万字),载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四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独著;  15. 《诉讼民主与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完善》,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形成》,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  16.《解决冲突与保护人权:论诉讼的目的——基于诉讼法哲学的研究》(1.8万字),载《学海》2006年第5期,排名第二;  17.《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机制刍论》(1万字),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独著;  18.《论执行中债权凭证的导入》(0.9万字),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独著;  19.《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体系之建构》(1.2万字),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独著;  20.《我国民事上诉审理范围的回顾与思考》(1.5万字),载《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独著;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论我国管辖权异议的立法完善》(1.3万字),载《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独著;  22.《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0.7万字),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独著;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承担课题  (国家、省、部级)  1.《民事诉前证据收集制度研究》,2010年教育部人文一般项目,主持;  2.《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2007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主持;  3.《中国版权保护政策研究》,2005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第一参加人。  出版著作  (独著及主编)  1.《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独著;  2.《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省、部级)  1.“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2009年10月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诉讼调解瑕疵之救济”,2009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成果(2007至2008年度论文类)二等奖。  3.“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5月获河南发展五十年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 张泳
  • 姓名:张泳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建设工程信息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张泳(1973-),男,河北南宫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建设工程信息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讲《管理学原理》、《工程财务管理》、《数据库应用》、《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及相关课程设计。主持或参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侨办等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  主要经历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92.9-1996.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管理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9.6—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科研概况  1、国务院侨办基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项目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7QZHR03,主持;  2、华侨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泉州海砂建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3HZR01,主持;  3、横向课题,商品混凝土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主持;  3、国务院侨办基金《基于PIP的厦门校区建设管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06QZR13,参与;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的预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9910026,参与;  5、福建省建设厅项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环保混凝土研制》,项目编号:省厅04-1-05,参与;  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按照时间顺序)  1、《厦门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2、《BIM及其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影响》,项目管理技术,2009(10);  3、《基于BIM的建设项目文档集成管理系统开发》,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8);  4、《建筑信息模型的建设项目管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5、《基于知识博客(K-BLOG)的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建设项目异地协同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第二作者;  7、《房地产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附件建筑,2007(2)。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话:13063083193
  • 詹朝曦
  • 姓名:詹朝曦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建筑技术经济  詹朝曦(1970-),男,福建仙游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挂职华安县科技副县长。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建筑技术经济。讲授《工程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与投资》、《金融与保险》、《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毕业设计》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侨办等科研课题5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福建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62021  联系电话:13806941899  电子邮箱:zhaoxi@hqu.edu.cn  主要经历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90.9-199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基建投资与技术经济)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9-200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7.3-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结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博士学位  近五年科研概况  1、国务院侨办基金《基于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之投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QZHR07,主持;  2、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F3071,参与;  3、华侨大学校基金项目《社会保障商品房之住房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31257,主持;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的预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9910026,参与;  5、福建省建设厅项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环保混凝土研制》,项目编号:省厅04-1-05,参与;  6、泉州市科技局项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生产技术和理论研究》,项目编号:市2004S1,参与;  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1、《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投入模式现状研究》,《建筑经济》,2010(7),第一作者;  2、《基于能耗分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性评价》,《建筑科学》,2010(8),第二作者;  3、《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融资渠道探讨,《生态经济》,2011(2),第二作者;  4、《当前房地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已录用,拟2011(9),第一作者;  5、《新形势下房地产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7(1);  6、《基于双指数住房抵押贷款模型的探索》,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7、《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经营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8、《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9、《台湾住房保障体系及其特点》,现代工商,2005(12)第二作者;  10、《和谐社会的公民责任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9)第三作者;  11、《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团队建设》,企业经济,2004(6)第三作者。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7年获华侨大学“学生科技园丁”、2008年获华侨大学优秀班主任;
  • 秦旋
  • 姓名:秦旋  性别:女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与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博弈论以及投融资决策等  :  秦旋(1969-),女,山西人,管理学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  《管理运筹学》、《工程合同法律制度》、《FIDIC条款与索赔》、《国际工程导论》、《项目融资》  硕士生课程  《高级运筹学》、《预测与决策技术》、《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博士生课程  《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  科研及成果  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与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博弈论以及投融资决策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目前主持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2008F3071),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委托代理招标的若干问题研究》(06-R3-13),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博弈理论在项目管理领域里的应用研究》(07BS404)等项目。现阶段主要从事博弈论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等方向的研究,出版专著一部—《建筑市场行为主体最优策略研究》(25万字,科学出版社)。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实践经验  福建九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注册监理工程师 注册造价工程师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86.9~1990.6  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93.9~1995.6  天津大学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获第二学士学位  1994.9~1997.3  天津大学 土木、水利施工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1.9~2005.6  天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5.1~2007.12  晋江高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 在站博士后  近五年科研概况  曾参与和主持过的科研项目:  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的预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9910026,参与人  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复杂气象期污染物在河口港湾中的传播扩散及预报》,项目编号:2002J034,参与人  3. 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3HZR18,主持人  4. 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与方法》,主持人  目前在研项目:  1.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F3071,主持人  2. 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主持人  3. 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博弈理论在项目管理领域里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7BS404,主持人  4. 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基于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之投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QZHR07,参与人  5. 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项目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7QZHR03,参与人  近五年成果概况  发表论文情况:  1.《建设工程合同中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5)  2.《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融资模式》,基建优化,2004,(2)  3.《99版与87版FIDIC施工合同条件对比分析》,水力发电,2004,(4)  4.《工程监理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4)  5.《不对称信息下工程监理制度中的激励模型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1)  6.《基于CAPM的BOT项目特许期的计算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05,(2)  7.《信息不对称下建设市场的若干经济特征分析》,建筑经济,2005,(4)  8.《招投标机制的本质及最低价中标法的理论分析》,中国港湾建设,2006,(6)  9.《建设项目异地协同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  10.《AHP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中的应用》,经济师,2007,(3),第二作者  11.《工程监理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约束与参与约束的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7,(4)  12.《不同招标模式下竞标策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2)  13.《竣工验收阶段寻租博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招投标机制及最低价中标法的经济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6)  15.《伙伴式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探讨》,水力发电,2007,(6)  16.《浅析福建省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的评标方法》,建筑经济,2007,(9)  17.《基于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的专业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1),第二作者  18.《工程管理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应用》,华侨高教,2008,(1)  19.《解读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的最新规定》,建筑经济,2008,(1),第二作者  20.《福建省建筑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08,(6)(增刊),第二作者  21.《工程招标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监督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6),第二作者  22.《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以奥运会比赛场馆为例》, 建筑科学,2009,(3),第二作者  23.《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探讨——以福建省和黑龙江省为例》,建筑经济,2009,(3),第二作者  24.《通货膨胀下建设项目投资和工期膨胀的临界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第二作者  25.《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建筑科学,2009,(8),第二作者  26.《基于模糊熵权优化的招标代理机构绩效评价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7),第二作者  27.《Economic incentive policy i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RIOCM2009,第一作者  28.《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0,(1),第一作者  29.《成渝高速公路综合贡献能力评价实证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2)  30.《基于能耗分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性评价》,建筑科学,已录用,拟2010(8),第二作者  31.《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报酬激励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已投稿  32.《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交易费用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已投稿,第二作者  出版专著一部:  《建筑市场行为主体最优策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独立完成
  • 叶青
  • 姓名:叶青  性别:女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建筑技术经济等  :  叶青(1968-),女,福建泉州人,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建筑技术经济。讲授《建筑设备》、《工程估价》、《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建筑电气工程》、《房地产估价》和《毕业设计》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侨办等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编著2部。现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福建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民革泉州市华大总支部副主任委员。  联系方法:  通讯地址: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62021  联系电话:0592-6162698(O) 13559525828(手机)  电子邮箱:yeqing@hqu.edu.cn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87.9-1991.7.  福州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9-2001.7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研究生进修班学习  2007.9-2011.6  华侨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近五年科研概况  2011.09-2014.09主持华侨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计划专项《精益建造理论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B-ZR1162);  2009.05-2011.11主持泉州市科技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泉州地区工程估价模型的关键技术研究》(2009Z52);  2008.05-2011.06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方法在估价领域的应用研究》(2008J0196);  2005.09-2007.08主持国务院侨办基金《GIS技术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05QZR12);  2011.05-2014.05参与华侨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钢板笼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JB-ZR1121);  2008.05 -2010.11参与泉州市200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节能空心砌块的关键技术研究》;  2008.05-2010.05参与厦门市科技项目《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架安全稳定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  2007.09-2010.08参与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耐久性能的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  2007.12-2010.05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  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基于Surfer和ArcGIS的数字地价模型研究》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待发表  2010.11《基于BP网络的工程投资估算模型》 《数学的实践与认》  2010.07 《 Lean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Based on eM-plant》 《Statistic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06 《Monte Carlo 模拟法确定房地产报酬率》 《建筑经济》  2009.10《基于集对分析的市场比较法的应用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11《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程估价模型及其应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7《全要素原则和GRA法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合理低价法评标探析》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工程伦理学评述》《华侨高等教育研究》  2006.01《快速识读建筑电气施工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6《快速识读暖通空调施工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严捍东
  • 姓名:严捍东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理论、无机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与机理、工农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和节能材料)、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  :  严捍东,1968年1月出生于江西赣州,华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济南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毕业到华侨大学土木系从事建筑材料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在东南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2002年入选华侨大学新世纪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加入中国致公党。  兼任全国高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理事,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委员,全国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理论、无机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与机理、工农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和节能材料)、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  已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多篇;2003年以来年均科研经费近20万元,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评审)6项次,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次,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泉州市丰泽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获得“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首届“泉州市青年科技奖”和“2006-2008年度泉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联系方式  电话:18965526048,15985838248  Email:hdyan@hqu.edu.cn  主要论著:  [1] Handong Yan , Wei Sun and Huisu Chen, The Effect of Silica Fume and Steel Fiber on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29, No.4, 1999, pp423-426  [2] H.D.Yan,W.Sun and Y.M.Zhang,Effect of Steel Fiber and Air-entraining Admixture on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 il Cemento, No.4, 2000,pp348-355  [3] 严捍东,孙伟,粉煤灰砂浆自生收缩和干燥收缩关系的研究,硅酸盐学报,vol.31,No.5,2003,pp428-433  [4] 严捍东,孙伟,蒋立新,陈惠苏,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特种轨枕的疲劳特性,东南大学学报,Vol.29, 增刊,1999,pp99-105  [5] 严捍东,孙伟,李钢,大掺量粉煤灰水工混凝土的气泡参数和抗冻性研究,工业建筑,Vol.31,No.8,2001,pp46-49  [6] 严捍东,粉煤灰的粉体特性及其对减水效应的影响,环境工程,Vol.20, No.2,2002,pp48-52  [7]严捍东,高钙粉煤灰中f-CaO对砂浆收缩的补偿作用,工业建筑,Vol.32,No.4, 2002,pp43-44  [8]严捍东,粉煤灰掺量对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Vol.21, No.3, 2000,pp291-295  [9]严捍东,高水胶比粉煤灰砂浆的抗碳化性能及机理,华侨大学学报,Vol.22, No.1, 2001, pp52-56  [10] 严捍东,粉煤灰掺量与砂浆强度和水化参量的关系,华侨大学学报,Vol.22,No.3,2001,pp278-283  [11]严捍东,曾家民,花岗石渣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试验研究,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No.4,2002,pp22-24  [12]严捍东,低温烧成阿利尼特白水泥的试验,华侨大学学报,Vol.26, No.1, 2005, pp110-112  [13] 严捍东,生活污泥改性烧制超轻陶粒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Vol.27,No.1,2005,pp63-66  [14]严捍东,电镀污泥与海滩淤泥复合烧制陶粒重金属固化效果的试验分析,化工进展,Vol.24,No.4,2005,pp383-386  [15]严捍东,矿物掺合料早期水化活性的测试和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Vol.23, No.3, 2005, pp388-392  [16]严捍东,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制透水路面砖,华侨大学学报,Vol.27, No.1, 2006, pp54-57  [17]严捍东,欧小燕,王全凤, EVA废胶粒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混凝土,No.12, 2007,pp72~75  [18]严捍东,陈秀峰, 橡胶集料及其对水泥基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材料导报, Vol.21,No.11,2007, pp104~106,114  [19]严捍东,麻秀星,黄国晖,废橡胶集料对水泥基材料变形和耐久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化工进展,Vol.27,No.3,2008,pp395-398  [20]严捍东,麻秀星,陈秀峰,黄国晖,李长太,废橡胶粉对混合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环境工程学报,Vol.2, No.3, 2008, pp418-423  [21]严捍东,陈秀峰,黏土砖再生骨料性质及其对水泥基材料强度的影响,环境工程,Vol.26,No.4,2008,pp37~39  [22]严捍东,陈秀峰,麻秀星,黄国晖,掺三元乙丙橡胶粉水泥砂浆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Vol.41,No.12,2008,pp55-60  [23]严捍东,欧小燕,陈秀峰,聚苯乙烯掺量对石渣粉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Vol.30,No.3,2009,pp326-330  [24]严捍东,陈秀峰,欧小燕,废聚苯乙烯轻骨料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Vol.31,No.4,2009,pp31-34  [25]严捍东,陈秀峰,废弃黏土砖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Vol.35,No.5,2009, pp179-182  [26] Han-Dong Yan, Guo-Hui Huang, Study on Pervious Road Brick Prepared by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302-303, 2006, pp321-327(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Technology of Concrete EETC-2005, edited by Naiqian Feng and Gaifei Peng, 6-8th, June, 2005, Urumqi, Xinjiang, China, 2006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 Switzerland)  [27] Handong Yan , Yugang Guan and Wei Sun, The Drying Shrinkage and Freeze-Thaw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High Fly Ash Cont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henzhen University, China, Edited by Christopher K.Y.Leung, Zongjin Li and Jian-tong Ding: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Workability, Strength and Durability(Vol.2), Hong Kong & Shenzhen, Dec.10-15, 2000, pp815-822  [28] 严捍东,孙伟,三峡工程粉煤灰大坝混凝土“中性化”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海洋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北京,pp453-460  [29]严捍东,孙伟,影响粉煤灰减水效应的因素分析,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1年10月17日,长沙,pp302-308  [30]Yan Handong,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Solidified effect of Heavy Metal on Ceramsite Calcined by Composite Materials of Electroplating Seabeach sludg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No.3, Edited by Feng Changgen etc., Science Press, Science Press USA Inc. (ISBN 978-7-03-018723-9), Dec.2006, Beijing, pp484-490
  • 刘阳
  • 姓名:刘阳  性别:男  职称:讲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  :  刘阳,男,1982年1月出生,山东潍坊人,结构工程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方向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EI收录21篇。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1787(O),13067050959(M)  E-mail:lyliuyang@hqu.edu.cn; walter2003.okok@163.com  学术兼职  (1)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业委员会 委员;  (2) 中国建筑学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3)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 个人会员。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6133),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197),参与,排名第三;  (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5117),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78120、50978107),参与;  (5)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3030),主持;  (6) 2010年度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0E01),主持;  (7)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9BS620),主持。  获奖情况  (1)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 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3) 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届、第五届“精工杯”优秀青年论文奖;  (5) 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6) 第六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学术论文代表作  [1] 刘阳, 郭子雄, 欧阳文俊, 朱雁茹.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6): 57-66. (权威期刊,EI核心)  [2] 刘阳, 郭子雄, 刘宝成, 叶勇. 嵌埋CFRP筋组合石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3):75-81. (权威期刊,EI核心)  [3]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0, 27(10):173-181. (权威期刊,EI核心)  [4] 刘阳, 郭子雄. 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 工程力学, 2011, 28(8):99-105,112. (权威期刊,EI核心)  [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S2):196-201. (EI核心)  [6]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1):149-153. (EI核心)  [7] 刘阳, 郭子雄. SRC柱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S1):60-64. (EI核心)  [8] 刘阳, 郭子雄, 谢吓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2):137-141.(EI核心)  [9] 刘阳, 郭子雄, 张志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3):82-86. (中文核心期刊)  [10] 刘阳, 郭子雄, 林煌. SRC柱塑性铰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112-117. (中文核心期刊)  [11]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2(9): 203-207,285. (中文核心期刊)  [12] 刘阳, 郭子雄, 杨勇, 董星, 叶斌.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63-67. (中文核心期刊)  [13] 刘阳, 郭子雄. CSRC柱抗震性态水平的指标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6): 684-687. (中文核心期刊)  [14] 刘阳, 郭子雄, 叶勇. C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72-76. (中文核心期刊)  [1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东南沿海村镇房屋安全性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56-59. (中文核心期刊)  (五) 学术交流活动  (1) 2004年12月,首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广州,发表论文1篇;  (2) 2005年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成都,作大会报告1次;  (3) 2006年8月,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Fuzhou,作大会报告1次;  (4)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5) 2007年4月,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南京,作大会报告1次;  (6) 2007年6月,第二届闽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福州,作大会报告1次;  (7) 2007年8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长沙,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8) 2008年8月,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发表论文2篇;  (9) 2008年11月,第八届全国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0) 2008年11月,第十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2篇,并作大会报告2次;  (11) 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研讨会,福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2) 2009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厦门,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3) 2009年12月,第四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厦门,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4) 2010年5月,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5) 2010年6月,《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1篇,并做大会报告2次;  (16) 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2次;  (17) 2011年11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 陈林聪
  • 姓名:陈林聪  性别:男  职称:讲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桥梁振动与加固等  :  陈林聪,博士,讲师,预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生。  教育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4年9月-2009年6月,浙江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朱位秋院士。  工作经历  2009年8月起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同年被聘为副教授职称。  研究方向及成果:主要从事桥梁振动与加固等方面研究。此外对结构振动与控制也有浓厚的兴趣。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且大部分为SCI检索。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课题以及科研启动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厦门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361021  电话:15880294730  E-mail: chen000241@126.com; lincongchen@yahoo.com
  • 俞缙
  • 姓名:俞缙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岩土与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  :  男,1978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与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CCES)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高级会员。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等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EI收录16篇,ISTP收录3篇。现独立指导硕士生4名。  学历简介:  2009.5~今 解放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合作导师:钱七虎院士  2005.2~2008.7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0.9~2003.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6.9~2000.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  研究工作简介:  2010.12~今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破格晋升)  2008.8~2010.11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讲师 硕士生导师(破格遴选)  2003.7~2005.1 江苏省华东有色地勘局研究所 从事工程物探与基础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  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  [1]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TM耦合条件下硬质裂隙岩石的声学特性研究(主持)  [2]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CQSLBF-Y11-2):考虑多组交叉节理影响的大断面隧道动力响应特征(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5125):应力波在含多组平行节理岩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主持)  [4]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Z81):劲芯灌注和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沿海深厚软基关键技术研究(主持)  [5]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08BS414):节理岩体中弹性纵波传播规律数值计算及实验研究(主持)  [6]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基金(YY30602):节理岩体波动特性若干问题研究(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9021):控制工后沉降地基处理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参与)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2046):应力波通过多组交叉节理时的传播特性(参与)  [9]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SCX2002-17):控制工后沉降深厚软粘土地基技术研究(参与)  [10]江苏省交通科研计划项目:高速公路超软路基排水固结预压法试验研究(参与)  [11]江苏省交通科研计划项目: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基技术研究(参与)  [12]江苏省交通科研计划项目:润扬长江大桥主塔特大型基础沉降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参与)  [13]南京地铁1#线勘察项目围岩现场声波试验及土热物理参数室内实验研究(参与)  主要成果简介:  [1]J YU. Effects of single joint with different nonlinear normal deformation behaviors on P-wave propag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2008:458~465.(EI,ISTP)  [2]J YU, WB ZHAO, XZ LI. Acoustic responses analysis on rock core unloading-disturbance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ation. The 3rd Sino-Japan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7:718~726.(ISTP)  [3]J YU, CM LIN, Y CHEN. Improved elastic nonlinear normal deformation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fractures. ISR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SINOROCK 2009:107.(CD-ROM)  [4]J YU, WB ZHAO.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formed by 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Accepted)(SCI)  [5]YF GUAN, J YU. Improving Soft Soil Using 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 Composition Foun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8: 865-868.(EI,ISTP)  [6]俞缙,钱七虎,林从谋,等.纵波在改进的弹性非线性法向变形行为单节理处的传播特性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8):1156–1164.(EI)  [7]俞缙,钱七虎,赵晓豹.岩体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兵工学报,2009,30(S1):119-127.(EI)  [8]俞缙,钱七虎,宋博学,等.不同应力波穿过多条非线性变形节理时的透射特性.工程力学.(已录用)(EI)  [9]俞缙,周亦涛,鲍胜,等.柔性桩承式加筋路堤桩土应力比分析.岩土工程学报.(已录用)(EI)  [10]俞缙,赵晓豹,赵维炳,等.改进的岩体节理弹性非线性法向变形本构关系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8,30(9):1316–1321.(EI)  [11]俞缙,赵维炳,李晓昭,等.基于小波变换的岩芯卸荷扰动声学反应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z1):3558~3564.(EI)  [12]俞缙,陈国平,姜天鹤,等.支腿式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现场监测分析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1):447~451.(EI)  [13]俞缙,许琼鹤,邢崴崴,等.基坑工程下已建地铁盾构隧道隆起位移的数值仿真模拟.岩土力学,2007,28(S1):653~657.(EI)  [14]俞缙,鲁绪文,程万钊,等.多方法综合确定某大桥大直径超长单桩承载力.土木工程学报,2007,40(S1):14~18.  [15]俞缙,关云飞,肖琳,等.弹性纵波在不同非线性法向变形行为节理处的传播.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6):589~594.(EI)  [16]俞缙,赵维炳,苏天明,等.岩石超声波信号的小波时频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6):1094~1098.  [17]俞缙,林从谋,赵晓豹,等.岩体节理非线性法向循环加载本构模型的改进.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6):694~697.  [18]俞缙,吴亮清,周亦涛,等.无锚碇墙拉杆直桩码头受力性状模型试验研究.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3):310~314.  [19]俞缙,周亦涛,吴亮清.挡土墙非线性土压力计算方法的改进.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4):121~123.  [20]王艳芳,俞缙,周治刚,等.深厚软基抛石挤淤技术应用研究.中国公路学报.(已录用)(EI)  [21]郭培玺,俞缙,林绍忠,等.颗粒材料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806~809.  [22]宋博学,俞缙,林从谋.穿越位移不连续结构面的随机地震波模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9):145~148.  [23]徐鸣洁,钟锴,俞缙,等.南京地铁工程勘察中声波测试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6):1018~1024.(EI)  [24]李晓昭,安英杰,俞缙,等.岩芯卸荷扰动的声学反应与卸荷敏感岩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6~2092.(EI)  [25]丁勇,施斌,俞缙.基于BOTDR技术的隧道衬砌应变测量温度补偿实例分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3):344~350.  [26]司海宝,蔡正银,俞缙.新型板桩码头结构与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EI)  [27]姜天鹤,陈怀伟,俞缙,等.杭州黄龙饭店支腿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施工技术,2009.38(9):70~72.  [28]关云飞,赵维炳,俞缙.水泥搅拌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固体力学学报,2008,29(专辑):122~126.(EI)  [29]苏天明,刘彤,李晓昭,俞缙,等.南京地区土体热物理性质测试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6):1278~1285.(EI)  [30]陈俊生,赵维炳,唐彤芝,俞缙.砼芯砂石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7.29(7):957~962.(EI)  [31]肖琳,李晓昭,赵晓豹,俞缙,等.含水量与孔隙率对土体热导率影响的室内实验.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3):241-247.(EI)  [32]关云飞,高峰,赵维炳,俞缙.ANSYS软件中修正剑桥模型的二次开发.岩土力学,2010.31(3):976~980.(EI)  [33]鲁绪文,何宁,关秉洪,俞缙.混凝土芯砂石桩的沉桩挤土效应及孔压变化的分析.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32(4):41~45.  [34]俞缙,许琼鹤,邢崴崴,等.基坑下已运营地铁隧道隆起位移计算分析与施工监测.隧道、地下工程与岩石破碎学术会议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1~57.  [35]郭培玺,俞缙,陈俊生.损伤理论在水泥红粘土试验研究中的应用.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6(下):192~197.  联系方式:  E-mail:bugyu0717@hqu.edu.cn  联系电话:0592-6166316, 13850065664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668号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邮政编码:361021
  • 徐玉野
  • 姓名:徐玉野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抗火、结构抗震、结构加固和结构优化等  :  徐玉野 1978年4月生,博士(后)、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任职资格,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9-2000.7 华侨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9-2003.7 华侨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全凤 教授;2003.9-2007.1 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吴波 研究员。2007年3月至今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5月起在华南理工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王荣辉 教授。2010年度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1年度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从事结构抗火、结构抗震、结构加固和结构优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科研课题10项(已完成2项),参与科研课题13项。目前正在主持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有:(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908091);(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9J01256);(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00480756);(4)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 (JA10005);(5)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09KB18);(6) 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JB-SJ1011);(7) 泉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 (2011Z10); (8)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和获奖的情况如下:(1) 成果“混凝土结构抗灾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 成果“基于振动控制技术的结构减震加固新方法”获2007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 成果“面向设计的结构优化分析新技术”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不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关键技术”获2010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在《Fire Safety Journal》、《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共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28篇,ISTP收录6篇;担任核心期刊《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工业建筑》、美国混凝土协会主办学术期刊《ACI Structural Journal》和《ACI Materials Journal》的论文评审人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等。  Email: yuyexu@hqu.edu.cn  Tel: 15860767919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361021
  • 肖朝昀
  • 姓名:肖朝昀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岩土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  :  肖朝昀(1979年5月 - ),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侨大学材料与勘测试验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土工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学习工作经历  (1) 1996-2000年在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 2001-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建华教授;  (3) 2004-2007年在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学习,获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张庆贺教授、胡向东副教授  (4) 2007年9月-至今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工作;  主要讲授课程  1、土力学,本科生专业课程  2、基础工程,本科生专业课程  3、地下工程规划与设计,本科生专业课程  4、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本科生专业课程  5、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硕士专业课程  科研情况  在研课题  1、厦门市科技局项目(3502Z20083042)、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8Y0129):可视化现代垃圾填埋场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研究,主持;  2、泉州市科技局:泉州市PHC管桩基础事故调查与研究(43200905),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950111):填埋场复合衬垫系统界面破坏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主持;  4、福建漳州华安县建设局委托:华安县城关四目坑高填方挡土工程技术研究,主持;  5、厦门市万特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石粉改进水泥土强度实验及工程应用研究,主持。  已完成的科研课题  1、厦门路桥集团委托:翔安隧道通风塔冲孔成桩对竖井及排烟通道结构震动影响监测,主持  2、华能汕头电厂委托:跨海段盾构网格漏水盐水冻结封水监测工程,参与;  3、厦门市发改委课题: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稳定性评价研究,参与,排名第三,个人主要完成编写软件SES、参与报告撰写、试验、分析计算。  论文发表  [1] 肖朝昀,涂帆. HDPE土工膜与无纺土工布界面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工程力学,2010年第12期  [2] 肖朝昀,胡向东. 人工地层冻结有限厚度冻土帷幕自然解冻规律. 华侨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3] 柯秋菊,涂帆,高文银,肖朝昀.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持水率室内试验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12期  [4] 高文银,涂帆,肖朝昀,柯秋菊,解仲明.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反复直剪实验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5期  [5] 涂帆,崔广强,林从谋,肖朝昀. 垃圾填埋场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神经网络分析. 岩土力学,2010年第4期  [6] 柯秋菊,涂帆,解仲明,肖朝昀.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压缩参数室内试验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1期  [7] Fan TU, Fang-Qiang CHANG,Zhao-Yun. XIAO and Xiao-Jie. WU. STUDY ON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THE COMBINATION FAILURE OF LANDFILL WITH A DAM.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 on Geoenvironmental Eng. in Hangzhou, China,2009  [8] 肖朝昀,胡向东. 混凝土水化热对联络通道冻土帷幕的影响. 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9] 肖朝昀,胡向东. 双圈水平冻结冻土帷幕温度场数值模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10] 肖朝昀,胡向东. 上海人工冻结土层热物理参数.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11] 肖朝昀,胡向东. 人工地层冻结冻土自然解冻与强制解冻实测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2]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多排管局部冻结冻土壁温度场特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增刊1  [13]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地铁修复工程中冻结法设计. 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增刊1  [14]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四排局部冻结在上海地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力学,2006年增刊2  [15] 肖朝昀,王建华,纪刚,土工织物拉拔试验接触面的蠕变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04年第5期  联系方式  E-mail: zyxiao@hqu.edu.cn  联系电话:0592-6162570(O), 0592-6166079(H), 15105958616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61021
  • 陈誉
  • 姓名:陈誉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陈誉,男,1978年出生,湖北公安人,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桥梁工程专业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一级学报《工程力学》审稿人,厦门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联系方式:05926166238,kinkingingin@163.com,15239979823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361021  一、个人基本情况  (1)2010.1-目前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2008.8-目前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评为硕士生导师  (3)2006.5 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参加工作  (4)2002.3-2006.4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师从陈以一教授(副校长),获结构工程专业钢结构方向博士学位  (5)1998.9-2001.7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师从彭少民教授,获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6)1994.9-1998.7 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理论及设计  (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结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4)结构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  (5)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  (6)土木工程软件编程技术  三、讲授课程  (1)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2)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3)钢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4)土建工程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5)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6)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  (7)工程结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8)毕业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环节  四、目前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  (1)钢管混凝土桁架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008133)。主持  (2)方钢管搭接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0J01299)。主持  (3)海洋石油平台方钢管混凝土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P1005)。主持  (4)油气管道跨越结构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404)。主持  (5)油田系统大跨度大空间建筑设计技术研究: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资助项目。主持  (6)基于结构整体行为的钢管混凝土桁架节点非刚性性能:福建省青年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7F3065)。主持(已结题)  (7)钢管节点性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项目编号:07BS201)。主持(已结题)  (8)内灌尾矿砂混凝土钢管节点设计方法研究:二〇〇九年度泉州市第一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2009Z48)。主持(已结题)  (9)带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组合梁桥疲劳性能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708040)。第三参与人  (10)新型近海海洋平台钢管混凝土节点受力性能及设计理论: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P0705)。主持(已结题)  (11)基于性能的圆钢管混凝土桁架桥梁节点的关键技术研究: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暨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QSLBF-Z07-1)。主持(已结题)  五、海外游学经历  (1)2006年8月,出席由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主办的在convention center in quebec city(位于魁北克城的会议中心)举行的“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II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UBULAR STRUCTURES”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交流了”Experimental study on overlapped CHS K-joints with hidden seam unwelded”的论文。  (2)2007年7月,出席由英国Oxfo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主办的在St Catherine's College (圣.凯瑟琳学院)举行的“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ALUMINIUM STRUCTURES”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交流了”Experimental and FEA research on hysteretic property of overlapped CHS K-joints”的论文。  六、代表论文  (1)CHEN Yu,GAO Shengwei.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ultimate capacity of different cross section CHS truss girder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2.(已投稿)  (2)陈誉,张钻湖.腹杆内灌混凝土十字型圆钢管节点平面内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2.(已录用)  (3)陈誉,张钻湖.主管中灌混凝土平面X型圆钢管混凝土节点平面内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2.(已录用)  (4)陈誉,刘飞飞.反对称Pratt桁架中斜腹杆受压大偏心N形圆钢管节点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3):30-38.(EI)  (5)陈誉,张钻湖.平面X型圆钢管混凝土节点平面外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3): 39-47.(EI)  (6)陈誉,张钻湖.主管灌混凝土平面X形圆钢管节点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1):72-80.(EI)  (7)陈誉,张钻湖.支管灌混凝土平面X形圆钢管节点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1):81-88.(EI)  (8)陈誉,黄勇,钟晓婷.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已录用)  (9)陈誉,王江.热成型不锈钢圆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已录用)  (10)陈誉,赵宪忠.平面KT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2011,32(4):134-141.(EI)  (11)陈誉,唐菊梅.平面K型圆主管方支管节点承载力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0):56-64.(EI)  (12)陈誉,唐菊梅.平面K型主圆支方钢管节点力学性能数值分析,工程力学,2011.28(8):219-226. (EI)  (13)陈誉,刘飞飞.正对称Pratt桁架直腹杆受压大偏心N型圆钢管节点静力性能实验研究.工程力学.2011,28(11):170-177.(EI)  (14)赵宪忠,陈誉,陈以一等.平面KT型圆钢管搭接静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工业建筑. 2010,40(4):107-112.  (15)陈誉,王召民,银永明等.玻璃幕墙用不锈钢驳接爪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31:195-200.(EI)  (16)Yu.Chen, Zhi-Huan L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planar bending behavior of unstiffened CHS T-j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Guangzhou:science press 2010:260-264.(ISTP)  (17)陈誉,彭兴黔.空间KK型双弦杆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筑结构学报.2007,28(3):37-45.(EI )  (18)Y.Chen, L.L.Shi. Experimental and FEA research on hysteretic property of overlapped CHS K-joints. Proc.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Aluminium Structures, London: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2007:557~565.  (19)陈誉,彭兴黔,赵青春等.平面K型主圆支方钢管混凝土节点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7,39(2):451-455.(EI)  (20)陈誉,赵宪忠,陈以一等.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筑结构学报.2006,27(4):30-36.(EI)  (21)赵宪忠,陈誉,陈以一等.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静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27(4):23-29.(EI)  (22)X.Z.Zhao, Y.Y.Chen, Y.Chen. Experimental study on overlapped CHS K-joints with hidden seam unweld. Proc.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II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ubular Structures, London:Taylor&Francis Group plc 2006:125~132. (EI)  (23)陈誉,刘俊,陈以一等.无偏心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焊缝长度计算.结构工程师.2006,23(2):32-35.
  • 吕振利
  • 姓名:吕振利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  :  吕振利,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泉州市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华侨大学总支部主委,福建省侨联委员、泉州市侨联常委,泉州市委市政府党风廉政监督员。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先后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建筑结构》、《FORTRAN语言》、《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事故分析处理》、《建筑法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法学》等十一门课程及《砖混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社会服务: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及房地产开发咨询等。  工作经历:  1978.9~1982.7 华侨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  1982.7~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教学秘书、工程结构教研室副主任、福建泉州九洲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从事房屋工程设计,有二十多年设计经验。  其中:2006.9~201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教学成果:  1991年,获华侨大学1989~1991两学年教学优秀奖;  1993年,《土木系本专科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施》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4年,获华侨大学1993~1994学年“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1997年,《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分别获省级、校级优秀课程;  1998年,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0年,《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获华侨大学优秀课程;  2001年,《建设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建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2006年,《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获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  2010年,获“华侨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  2004年,“生活污泥、淤泥复合烧制陶粒的理论、工艺和性能研究”获泉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5年,“利用污泥、淤泥生产陶粒建材”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泉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年,“利用污泥、淤泥生产陶粒建材”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三等奖。  近5年发表论文:  [1] 吕振利,陈建平,吴立.软土地区基坑围护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5;  [2] 吕振利,陈建平.PHC管桩对液化土层的改善效果分析[J].施工技术,2011,40(338);  [3] 吕振利,陈建平.高透水性江心洲地区基坑支护及加固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10,26(5);  [4] LV Zhen-li, LI Shouying, CHEN Zhengqing, YE Kangsheng.Research on wind load experiments for A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C],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2007.10;  [5] 吕振利,李寿英,陈政清.泉州中芸洲海景国际花园风荷载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7);  [6] 岳茂光,吕振利,王亚勇,李宏男.某工程场地堤岸的抗震稳定性分析[J].建筑结构,2009,39(11);  [7] 吕振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7,51(5)。  社会兼职: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泉州市政协委员;  中国致公党第六届、第七届福建省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第八届、第九届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致公党华大总支部主委(2003~ );  福建省侨联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泉州市侨联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常委;  泉州市委市政府党风廉政监督员(2002~ );  华侨大学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期特邀监督员;  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  个人荣誉:  2005年4月获全省侨务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获泉州市侨务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0年8月获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362021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作电话:0595-22021697、13905068697  电子邮箱:13905068697@163.com
  • 张惠华
  • 姓名:张惠华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钢结构;  :  张惠华(1964-),女,福建古田人,在读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讲授《建筑力学》、《建筑结构》、《钢结构》、《空间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砖混结构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钢结构毕业设计》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7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施工图审查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华侨大学防震减灾专家组成员、泉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泉州市九届青联常委、泉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华侨大学支社副主委、九三学社福建省妇女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泉州市妇女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1980.9-1982.7  华侨大学土木系学习  1982.9-1983.7  华侨大学学生英语提高班学习  1983.9-1985.7  华侨大学土木系学习  2006.9-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攻读博士  近五年科研概况  主持的课题: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建筑结构的连续倒塌机理研究及应用”  国务院侨办课题“新型带肋薄壁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  参与的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性能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省科技厅重点“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省自然基金“型钢砼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性能研究”  建设厅计划项目“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关键技术及产业政策”  建设厅计划项目“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近五年成果概况  《钢结构多媒体教学的体会》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第一作者)  《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筑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集(四卷)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二作者)  《快速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福建科技出版社2004年8月 (第一作者)  《钢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参编)等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7年01月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1年11月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2003年12月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2000年9月获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二  校级优秀课程《结构抗震设计》,排名第二  2005年7月校级精品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精品课程,排名第一  2005年7月省级精品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排名第二。
  • 方德平
  • 姓名:方德平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工程力学;  :  方德平(1965-),男,福建永泰人,工学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工程力学。讲授《专业英语》、《材料力学》、《计算结构力学》、《振动理论》和《弹性力学》等课程。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进4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5篇、中国物理文摘收录1篇。现担任福建力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81.9-88.3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士、硕士  88.4-至今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99.8-2000.8  日本京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访问学者  2004.9-2007.6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博士  近五年科研概况  主持一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540005)  主持一项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74039)  主持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在职博士)(07BS508)  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578066/E080507)、  参与一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540005)  近五年成果概况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进14篇,其中Ei收录3篇  权威刊物《建筑结构》2篇  《工程力学》2篇  《计算力学学报》1篇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4.9荣获第四届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
  • 涂帆
  • 姓名:涂帆  性别:女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信箱:ftu@hqu.edu.cn  研究方向: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可靠度、岩土工程原位测试;  :  涂帆 女,1950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1981.5 -1983.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任福建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泉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等职。  承担的课程:  《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地基处理》、《概率统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路基路面工程》、《专业外语》、《岩土工程可靠度》和《环境岩土工程》等。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可靠度、岩土工程原位测试。  纵向项目:  (1)厦门市科技局项目(3502Z20083042) (2008年~2010年)  可视化现代垃圾填埋场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研究(主持)  (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E0710019):(2007年~2009年)  现代卫生填埋场的平移破坏分析与计算模型的研究(主持)  (3)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06-k1-07):(2006年~2008年)  固体废弃物工程特性及填埋场内多层组合衬里界面剪切性能研究(主持)  (4)厦门市发改委项目(2006年~2008年)  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稳定性评价研究(主持)  获奖项目:  (1)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八届,2008年),土性参数的互相关性对加筋土挡墙可靠指标的影响;  (2)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七届,2006年),土坡渐进破坏的可靠度;  (3)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4)福建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5)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岩土工程可靠度可行性研究。  完成的主要项目:  岩土工程可靠度可行性研究;桥头和局部软基段轻质填土材料的应用;福厦高速公路泉厦段加沙2号中桥桩身负摩阻力现场测试与研究;泉厦高速路晋江池店软基试验工程;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跑道延伸填海工程现场试验;福泉高速路莆田软基高填方试验工程;漳诏高速路软基试验工程;泉州浦西滞洪排涝工程加筋土挡墙试验工程;泉州大坪山隧道联接线道路软基试验工程;数十个深基坑开挖现场试验;泉州市山美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泥土配方、土工合成材料以及特殊土工的室内试验研究等。  近年主要学术论文:  1、土坡渐进破坏的可靠度,岩土力学,Vol. 25 No. 1,2004年(EI:04208164880)  2、土性参数的互相关性对加筋土挡墙可靠指标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5)(EI:05349312417)  3、加筋土挡墙的可靠性分析,工业建筑,2005年1月  4、地基稳定的可靠性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Vol.26 No.3  5、水泥土强度影响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工程勘察,2005年5月  6、BP神经网络法预测水泥搅拌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华侨大学学报,07年1月  7、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增刊1),2007年7月(EI:073610802444)  8、现代垃圾填埋场稳定性研究现状,环境卫生工程,2007年10月  9、加筋土挡墙的优化设计,华侨大学学报,2008年4月  10、城市生活垃圾土密度影响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网络版),2008年5月  11、中美垃圾填埋场垃圾土的重度、含水量和相对密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增刊1),2008年7月(EI:083211445801)  12、城市固体废弃物持水率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增刊2),2008年9月(EI:084611708650)  13、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年4月,(EI:200924 12123088)  14、Study on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the Combination Failure of Landfill with a Dam,Proc. of International Symp. on Geo-environmental Eng., ISGE2009,September 8-10,2009,Hangzhou,China  15、设垃圾坝填埋场的平移破坏统一分析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9月(EI核心刊源)  16、垃圾填埋场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神经网络分析,岩土力学(EI核心刊源)(已录用,拟2010年7月发表)  17、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压缩参数室内试验研究,环境工程(已录用)  18、全站仪与测斜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分析,工程勘察(已录用)  19、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方式的现场监测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  20、黄河口粉质土海床液化过程的现场水压试验研究,水利学报(已投)  21、卫生填埋场稳定分析联合模型,岩土工程学报(已投)
  • 曾志兴
  • 姓名:曾志兴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信箱:zhixing@hqu.edu.cn  :  曾志兴 1967年2月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华侨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华侨大学首届教学优秀特别奖,2005年、200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2010年福建省精品课程。  学 历  [1] 1987年7月 华侨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 2003年2月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职 务  [1]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2]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  [3] 中国水利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员会委员  [4] 福建省建筑业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5] 华侨大学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  [6]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编委  工程技术任职资格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2] 福建省施工图审查工程师(结构)  [3] 福建省监理工程师  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1] 2000年01月~2001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板性能的研究(LP9906)”,(经费2.7万);  [2] 2002年12月~2007年11月, 建设部国家规范管理组课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经费1.0万);  [3] 2003年09月~2005年08月,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经费1.0万);  [4] 2004年02月~2007年01月,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课题“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03BS407)”,(经费5.0万);  [5] 2004年09月~2007年08月,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2004J031)”,(经费4.0万);  [6] 2004年12月~2006年11月,福建省高等学校第二批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经费1.3万)。  [7]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福建省闽港人才合作项目“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24200701)”,(经费3.0万);  [8] 2007年09月~2010年08月,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耐久性能的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07FJRC05)”,(经费20.0万);  [9] 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华侨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土木工程概论”,(经费0.6万);  [10] 2007年12月~2010年05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专项,“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E0740009)”,(经费2.0万);  [11] 2008年05月~2010年05月,厦门市2008年度科技计划高校创新项目“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架安全稳定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3502Z20083038)”,(经费10.0万);  [12] 2008年05月~2010年11月,泉州市200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节能空心砌块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Z11)”,(经费5.0万)。  近年主要学术论著  [1]钢纤维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计算,《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3):280-283  [2]冷扎带肋钢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39-42  [3]多种结构混凝土长期变形性能的分析与比较,《结构工程师》,2000,第54期(增刊):29-33  [4]提高钢筋强度及推广应用新Ⅲ级钢筋的分析,《工业建筑》,2002,32(5):71-72,74  [5]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技术经济分析,《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56-59  [6]"混凝土结构"课程与唯物辩证法,《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增刊):182-183  [7]提高钢筋混凝土材料强度的分析,《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增刊):157-159  [8]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24(5):78-81  [9]闽南地区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控制,《基建优化》,2003,24(2):46-47  [10]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4):380-384  [11]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Xi'an China, 2004(ISTP收录)  [12]HRB400级钢筋框架节点构造的研究,第八届全国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10  [13]HRB400级钢筋框架节点构造详图(DBJT13-60),福建省建筑标准设计(闽2003G121)  [14]快速识读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州(2004)  [15]基于断裂力学的钢纤维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工业建筑》,2005,35(3):53-55  [16]静水压力作用下两铰圆拱稳定的截面优化设计,《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49-151  [17]混凝土改性的研究,《基建优化》,2006,27(1):112-114  [18]CL-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分析与耐久性设计,《基建优化》,2007,28(2):111-113  [19]混凝土结构中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研究分析,《基建优化》,2007,28(6):161-162  [20]钢纤维陶粒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工业建筑》,2008,38(1):81-83  [21]阴极保护技术在原油储罐防护中的应用,《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8,25(2):48-51  [22]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的熵权系数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443-446  [23]陶瓷废弃物再生利用可行性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44-48  [24]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碳化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工业建筑》,2009,39(1):93-96  [25]钢纤维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208-210  [26]基于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建筑科学》,2009,25(5):77-80  [27]再生陶瓷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配合比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193-196  [28]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eramic Concrete, Proceedings of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CTAS 2009), ShanghaiChina, 2009,765-773  [29]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福建建设科技》,2009,(2):52-53  [30]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混凝土》,2009,(9):79-82  指导研究生情况  2006届  孙艳秋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陈荣淋 《基于可拓学和支持向量机理论的砂土液化势综合评价研究》  2007届  许雯瑜 《基于CL-侵蚀与碳化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2008届  宋小雷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吴晓斌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张志军 《油码头沉箱群区域性阴极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杨 阳 《医院建设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泉州市第一医院新院工程》(工程硕士)  2009届  万 超 《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碳化试验研究》  陆盛武 《陶瓷细骨料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胡智伟 《锈蚀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刘 洋 《厦门海底隧道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李隽秀 《高大模板钢管支撑架的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张伟群 《水泥搅拌桩及其在高水位深厚砂层基坑支护工程的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 电话:
    %u0030%u0035%u0039%u0035-%u0032%u0032%u0036%u0039%u0032%u0035%u0034%u0030
相关推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政法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政法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邮电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邮电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